首頁 保健專欄 疾病常識專區 腸躁症的中醫療法

腸躁症的中醫療法

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旺全醫師

腸 躁症是相當普遍的消化系統疾病,好發於青壯年,以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。本症的特徵是慢性、反覆發作,以腸道運動障礙為主,難以用解剖異常解釋的腸道症候 群。其最明顯的症狀是腹瀉,多數伴有便秘。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,有緊縮痛甚至絞痛,一般多在進食後或飲用冷飲後開始發作或加重。排便排氣後可以緩解,疼痛 持續約在數分鐘至數小時。常伴有腹脹不適,排便不暢,糞質乾硬,少數腹瀉者持續或間歇存在,腸鳴即瀉,糞便多為半液態或呈糊狀,非脂肪性,量不多,腹瀉很 少發生在夜間,也不會因排便感而驚醒。

中 醫學將腸躁症歸於“腸鬱”的範疇,並認為其病多因情志不暢,氣機阻滯,使腸道運化失常所致。而飲食、疲勞、寒濕等因素都會影響病症的加重及發展。病機在於 肝脾氣機不調、運化失常,大腸傳導失司,日久傷及腎,形成肝、脾、腎、腸、胃諸臟功能失調。西醫學對本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目前尚未完全了解,但也認為精 神、情緒與本病有著密切的關係,如焦慮、抑鬱、恐懼等均會影響自主神經功能,進而引起腸運動和內分泌功能失調。一般而言,如飲食不節、食物過敏、上呼吸道 感染、某些腸道感染、氣候變化等都會誘發或加重本病。

在治療本症上以疏肝理氣、調理腸胃為主,方藥上可用四逆散加減;腹痛甚者加延胡、川楝子;噯氣頻繁加沈香、砂仁;泄瀉加黨參、烏梅;腹痛脹滿、大便秘結者加檳榔、枳實、大黃。每日一劑,水煎溫服,連服二十劑為一療程。

飲 食的保健上,對於嚴重腹瀉和腹痛劇烈者,應以少渣,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;對於便秘的患者應給於含纖量高的高纖食物來幫助排便。精神的調養對本症的患者而言 亦是相當的重要,應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,避免過度緊張、焦慮等精神刺激,並要有適當的體能活動,以促進神經和內臟功能的調整,改變體質,而獲得健康又快活 的身體也就不難了。